第(3/3)页 虚拟世界里,“芯片技术实验室”已开启了,不过因为秦克没接触或者拥有芯片制造的设备,自然投影不出来,目前里面唯一的工具就是秦克那台昂贵的笔记本电脑。 秦克倒是挺喜欢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搞科研的,别的不说,光是凭着意念就可以将思维化为文字或者代码,可比他用手敲键盘或者用口型唇语“说出来”再由微光转化为文字或者代码,方便太多了。 目前许清岩重回eda项目组,一切都回归了正常。以总工程师罗键为首的eda团队士气旺盛,工作热情高涨,使得eda的开发进展比秦克想象中还要快些。 对于秦克来说,他负责的eda主体设计框架与核心模块规则已全部完成,只剩下“工程库”的高级算法完善补充,以及最具特色的“模块库”规则完善了。 模块库关系到eda的适用性,每一个模块都需要秦克编写出主要的思路和规则,再由dea团队进行细化补充,最后由青柠智能编程化为具体的代码。 如果一切顺利,到九月初时推出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全新型eda测试版应该不是问题。 事实上这样的进展传出去足以惊世骇俗了。 要知道eda软件之复杂,较之操作系统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颗高端cpu,动辄就是涉及几百亿个晶体管,想要将这些晶体管按高效合理的方式组成微电路还要进行布线和测试验证,工程量而这一切,都需要eda来处理,eda还要将工程师的逻辑设计思维转化为具体硬件工艺和具体的电路图。所以eda才会被称为“其存在意义不下于光刻机”,“谁掌握了eda,谁就有了芯片领域的主导权”。 eda的开发难度之高也是出了名的,哪怕是世界顶级的eda软件巨头新思科技,开发一个新版本的eda,也得花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这还是有在数千名资深工程师共同努力的前提下。 现在以“q先生”为首的eda项目组能取得如此神速的进展,一方面有了花瓣的半成品eda作为基础,接口规范什么的改改就能拿来用,能省却大量的时间。 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克有系统任务提供的全新型eda设计思路与算法库核心思路,能直接指引着最正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而且团队几乎全是参与过花瓣eda的开发,经验丰富,能迅速细化完善秦克设计的主框架和设计思路。 何况现在有了“青柠智能编程”,所有的代码编写工作都能由人工智能自动完成,团队只需要进行代码的二次检查和优化就行了,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减少了debug的时间,而后者,往往是最耗时间精力的环节…… 此时秦克进入虚拟科研实验中心,进行的就是“工程库”的高级算法编写,这部分工作难度最高,主要由他带着宁青筠亲力亲为解决。 时间便在这份专注中,眨眼过了一个小时。 感觉大脑进入疲倦期,秦克才退出了虚拟科研实验中心,意识回归到现实中。 刚才一个小时的极速思维,也仅完成了十个左右的高级算法,而这些“工程库”里的高级算法,需要持续地优化完善,起码到推出正式版前,都要不断地补充。 这是真正的道路艰难但前景光明哪。 秦克刚喝了口奶茶、起身活动一下手脚,便意外地发现手机里有未接来电。 因为不愿被打扰了算法编写工作,秦克把手机设置为了静音,自然没听到来电。 他拿起手机看了下来电号码,是个陌生号码,而且重复来电两次。 为避免错过重要电话,秦克还是拨了回去。 那边很快就接通了,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是秦克吧?我是材料学院的何良傅,你还记得我吧。” 秦克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忙道:“何教授您好,您上学期教我一门‘复合材料学’的选修课,您的课讲得非常好,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何良傅教授今年也就四十岁左右,但已是化学材料方向的资深专家,擅长复合材料、纳米异质结构材料、炭纳米管等细分领域,先后在化学工程系、材料学院任教,在化学材料界名气颇大。 “呵呵,秦克啊,你和宁青筠是上学期我这门复合材料课程仅有的两个满分,我对你们的天分更是印象深刻。这次我打电话来,是想问问你俩对计算材料学的课题感不感兴趣?听物理系的胡青峰教授说,你俩对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特别擅长,年初也在计算生物学方面展露出极佳的天分与造诣,要不要再挑战一下殊途同归的计算材料学?” 第(3/3)页